4月23日,我校与临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签约,并联合成立“上电—临港人工智能学院”,成为全国电力行业首个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新型学院。
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春华;上海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李明福,校长李和兴,副书记、副校长徐凯,副校长黄冬梅,及师生、企业代表等出席签约仪式。
李明福代表校党政领导班子,向临港集团多年来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李明福表示此次签约将标志着“智慧临港”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将对提升临港地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带动智能装备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地区发展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加强高层次战略合作、携手加快临港智能装备制造建设、为促进上海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双方将本着“校企合作、产学共赢”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并开展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能源行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王春华代表临港集团,向上海电力大学对临港的厚爱表示感谢。他表示,根据规划到2025年,临港将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输出的重要创新基地之一。双方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将致力于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能源行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李和兴与袁国华共同签署了“上海电力大学与临港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略。李明福与袁国华共同为“人工智能学院”揭牌,并为联合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仪式后,李和兴与袁国华接受了媒体采访。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智能电网的核心部分”,校长李和兴这样展望。他说,目前,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工信部都将人工智能纳入发展规划与战略,强调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与应用,其中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围绕人工智慧能源升级的时代已经开启。”李和兴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领域的落地运用,巡检机器人将高效代替人类完成高压电路作业。巡检机器人通过高精度定位,以及AI语音、图像等识别技术,能够在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完成人工很难完成的作业,通过规模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够针对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电网灾害风险动态评估。通过机器视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全方位技术支持,辅助电网在输、配电等各个环节作出精准分析、判断、优化、决策。凭借机器学习技术的强大预测功能,人工智能能够准确预测电力的供需峰值,最大限度降低弃风弃光率,降低电力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顺带帮助用户节省巨额的电费支出。未来,能源供给侧将不再局限于电力,而是多种能源形态共存;能源需求侧将由家庭、企业、智能楼宇、电动汽车及各类储能装置等构成。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将形成智能综合能源平台,各类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在平台上互联互通,能源流、数据流和资金流将实现无缝衔接。
袁国华介绍说,临港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园区企业主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等领域拓展业务。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临港集团已经引入了包括商汤科技、中科院-脑智工程、科大讯飞、寒武纪、百度创新中心、航天八院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标志性企业。
袁国华表示,依托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等产业基础,临港已集聚了一大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平台和标杆企业,涵盖硬件、算法、应用等多个重要环节,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袁国华表示,希望与上海电力大学在“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服务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共同提升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强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价值。
通过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我校将与临港集团将在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训、 校企合作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了“校企联合管理委员会”,将校区、园区的学科优势与企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解决电力行业、企业以及核心技术方面的问题,创新“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体制,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能源行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工智能学院首批学生将在9月份通过双向选择,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二年级遴选30名对人工智能有浓厚兴趣的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从新入学研究生中遴选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培养。在社会服务方面,人工智能学院将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各种形式,发展与产业界的互利共赢关系,推动电力领域人工智能科技进步。
党委宣传部 供稿